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用一生来做一件事——写在长征七号成功首飞之后

发布时间:2016-06-30     浏览量:

3982e09_看图王.web.jpg

这里包括美国的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还有国际合作的飞船对接、国际空间站建设都是如此。

中国航天也有着同样的说到做到传统,都是在预先公开宣布的时间框架内完成在预先公开宣布的时间框架内完成了自己的目标。除了刚刚起飞、准确入轨的长征七号,已有很多例子。

这种说到做到,所体现的不仅仅是人品,也是一种知己知彼:清楚地知道自己挑战的难度,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突破的能力与实力,以此为基础计算出自己要用多少的时间。剩下的事情就是全身心的投入。

由此看来,如果从事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事业,全心全意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它或许要用去一个人的整个职业生涯,才能有所最终的成就,因而也需要那种“用一生来做一件事”的执着与坚守。只有依靠这样的一批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航天不是单打独斗,它需要国家、社会能够培养出一大批这样的人物,同时还存在一种机制,能为这些人才建立值得奋斗的目标,把他们有效组织起来共同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能不能做到这一切,本身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考验。

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国家拥有航天体系,但如果放眼世界,能够提供这种机会的国家其实曲指可数。在韩国,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的李素妍因为自己的国家没有载人航天计划,在搭载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登天一次之后不得不退出航天,远嫁美国。在更加遥远的南非,一位优秀的工程师找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只好远赴北美,求学、创业,最终才成就了自己今天人生的传奇,他就是伊隆·马斯克。因此,今天的中国拥有科学和工程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拥有航天发展规划和型号发展战略,拥有舍得投入的国家政策,是一件何其值得自豪的事情。

长征七号的艰辛研制和首飞成功,证明航天事业的国家队成功地践行了“用一生来做一件事”的情怀。在商业航天扬帆起航的今天,民营航天和航天创业企业,同样要坚守这样的信念。归根到底,任何一个产业都是依靠它所提供给用户的最终产品或服务来立足的。只有拿出靠得住、用得好、买得起的产品和服务,研发出创新的可靠的技术,商业航天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生存下来。

其中,航天产品的技术含量,决定了任何一种能够立足的产品,研制难度都是巨大的。一种火箭如果从发动机开始设计,要用30年的时间来研制,再用20年的时间来成熟。没有执着的大国工匠精神,是搞不出火箭来的。商业航天产品或许没有这么长的研制周期,但无论是芯片、终端、软件、应用系统甚至穿戴式设备,都要拿出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甚至赴汤蹈火的态度,否则,一定不是浮在面上,就是最终知难而退。

在这里,我们要再次提及马斯克。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一次次看到了马斯克为了实现火箭回收而经历的失败以及成功。实际上相当多航天技术在突破的过程中,都经历了这样的反复失败,只是马斯克非常坦然的把这个过程公之于众。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要做一件事情,失败有什么可嘲笑的吗?想明白了,那么决心效仿马斯克或者华为的航天创业者们,有没有准备好把自己的某一段生命乃至全部生命投入一项值得奋斗的事业,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艰辛和挫折都绝不动摇呢?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同事昨天说的一句话:创业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瞒着家人弄出来的钱。如果时间和现金,都不敢投入,如果首先想到和害怕失败,那是明哲保身,那是机会主义者。而今天早上一位年轻的商业航天创业者对我说:“我辞职两年了,离开北京两年了,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曾想过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每次媒体报道,我都想着怎么不让他们看到,因为,我到现在都瞒着家人……”

我们因此而触动:当我们讨论地球另外一边的马斯克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也有马斯克式的人物在努力。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他们更多的掌声,给他们更多的鼓励,给他们更多的支持,而不是泼冷水。梦想者,用的是一生和一切,在做一件事。


上一篇又传喜讯!长征四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实践十六号02星

下一篇我国首艘货运飞船2017年4月发射 航天市场将重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