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长江日报:武汉研发新技术通过上路验证 自动驾驶车5万元就可改装

发布时间:2016-04-06     浏览量:

 

res03_attpic_brief.jpg

 

res07_attpic_brief (2).jpg

昨日光谷某路段,自动驾驶车在设置的路线上快速行驶、变道、转弯,驾驶位的工作人员表情轻松,基本不用管。

不到5万元改造完成的汉版自动驾驶车,已能在武汉三环线的复杂路况中安全行驶,改造成本仅是谷歌无人车一个激光雷达的费用。通过技术水平和商业模式的突破,武汉企业正在加快推动自动驾驶车产业化进程。

昨日武汉依迅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联合武汉大学共同开发的北斗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利用低成本、高精度北斗定位技术和辅助系统,可将普通小汽车自动化驾驶的改造成本降至5万元以下。

昨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受邀乘坐体验该自动驾驶车。这辆由东风风神A60改装的自动驾驶车,沿着三环线,以30-80公里不等的时速,花了近50分钟,在光谷二路和武汉火车站之间跑了个来回,安全行驶58.2公里。

负责行车电脑监测的李明博士介绍,依托北斗高精度定位及5G通信技术,车辆可通过网络实时信号自动驾驶,并对交通状况作出反应,“就是使用移动网络流量,配合北斗导航进行交互、定位,今天跑了几个来回,用了2.6G流量”。

据悉,目前主流自动驾驶技术主要依赖地图完成,需要提前测绘高精度地图,再导入行车电脑,指导车辆实现自动驾驶,以谷歌、百度为代表的众多地图企业都是这一技术路线。此外,自动驾驶车的硬件改造费用极为昂贵,以国内为例,多数亮相的自动驾驶车全车改造费用均不低于五六十万元。

公司董事长付诚介绍,依迅的北斗互联自动驾驶技术,是利用互联网共享、分享的网络特性,仅采用普通导航地图进行线路引导,通过双目识别相机以及辅助雷达,实时采集和处理行驶环境和路况。经过反复调整和试验,依迅将单车改造成本控制在5万元以下,仅是谷歌无人车一个普通激光雷达的费用。

在商业模式上,依迅结合国内车厂、汽车零部件厂、科研机构及运营服务商,形成一套可落地的自动安全驾驶系统,通过提供移动位置服务,加速推进自动驾驶车的产业化进程。

据介绍,依迅自动驾驶技术通过上路验证后,还将进一步完善算法,目前已与苏州工业园达成合作意向,将在两个月后投入小规模运行,通过改造新能源车,实现园区内车辆自动驾驶、分时租赁。

依迅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注于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产品及LBS(移动位置服务)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致力于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及运营服务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业务涵盖GIS(地理信息系统)、LBS运营、北斗应用板块。

2万元相机实现20万元激光雷达功能

“技术突破,配合商业模式创新,让自动驾驶车尽快降低成本,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化。”公司董事长付诚介绍,3年前公司立足于这一产业化方向进行研发,目前发布的北斗互联自动驾驶技术可从多个方面降低成本。

首先,依迅通过4G/5G网络与北斗高精度实时联动,不需提前测绘地图,通过双接收机、双天线、CORS站网络地基增强等方式,就能解决厘米级定位精度的问题。此前,传统的单纯靠GPS或北斗定位的技术,至少需要2000美金以上才能解决厘米级定位精度问题,依迅的定位技术仅需千元左右就能替代,实现自动驾驶的低成本和可商用。

其次,车上也不再携带大型计算电脑,而是将庞大数据计算和存储功能从车端移植到依迅公司的后台云端,单车应用成本大大降低,也更可靠。而且,通过多辆自动驾驶车辆道路信息共享,车辆还会越开越聪明,“如同阿尔法狗一样,通过机器学习,机器新手司机能成长为资深驾驶员”。

此外,降低自动驾驶车的硬件改造成本。此前,自动驾驶车多采用64线激光雷达、高精度惯性制导及大量传感器等,这些配件多是高精度甚至达到军用级,价格高昂。依迅的解决路径是,用低成本方案进行替代。

付诚介绍,比如用普通电子陀螺仪替代光纤、机械陀螺仪,“前者成本几块钱,精度只有1度左右,后者需要二三十万元,精度可达到0.3-0.4度,但实际行车中不需要如此高的精度”。

依迅还联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发出“双目相机车道线识别与障碍物规避技术”,用2万多元的双目相机,结合千元以内的毫米波雷达、几百元的超声波雷达,就能实现20多万元的64线激光雷达可实现的功能。

“公司还在开发手机APP,未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资费进一步降低,完全可以实现手机对车辆的遥控”,付诚说。


上一篇武汉晚报:汉版无人驾驶技术上路测试

下一篇【观点】看两会:2016北斗行业新风口——卫星授时会成为天上飞的那只猪吗?